0451【登闻鼓】_大宋泼皮
笔趣阁 > 大宋泼皮 > 0451【登闻鼓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0451【登闻鼓】

  开始还好,朝堂上和和气气。

  等到陈东汇报时,气氛顿时就变了。

  “今岁,督察院查处贪官污吏六十五名,查处脏银及抄家所得共计三十七万余贯。”

  韩桢对贪官污吏零容忍,贪污千贯以上,直接诛三族。

  千贯以下,流放。

  六十五人,哪怕贪污千贯的只有一半,按照诛三族来算,杀了也得有千余人。

  一时间,不少官员心有戚戚。

  各部院汇报结束后,韩桢做了一番总结,旋即是关于明年的展望与安排。

  韩桢端坐于龙椅上,朗声道:“圣人云: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我朝绝不能如伪宋那般,寅吃卯粮,因此朕打算设立预算制度。自今岁起,各部院监寺、地方州府郡县,在都需在年初时,为本部门计算好合理的预算,交由户部与督察院审查。”

  “往后,各地州府夏秋赋税以及商税,自行扣留预算,余者再上交国库。”

  赵宋的政策,是重中央而轻地方。

  常说北宋是举一国之力供养一城,到底是怎么个供养法,许多人并不知晓。

  赵宋各地方赋税,统统上交国库,粮食、钱财、布帛等物资也全部运送到东京城,官吏俸禄等开支,由中枢一应拨款下发。

  也就是说,地方政府是没钱的。

  这么做的好处,是加强中央集权。

  但坏处也很明显。

  比如修个桥、铺个路这等惠及民生的好事,只能让官员自己想办法。

  官员哪来的钱?

  最后还不是只能求到当地门阀士绅,地主富商的头上,这就导致门阀士绅渐渐与官员产生利益纠葛。

  官员想升官,博个好名声,就得求助于这些地头蛇。

  再比如某地灾荒,当地政府没钱,只能上奏折到中央。

  奏折送到京师,再经中书门下、皇帝审批,然后户部拨款放粮,运送到受灾当地,这一来一去最起码也要一个月的时间。

  一个月,得饿死多少百姓?

  若当地官员处理不当,甚至还会引发暴动起义。

  这也是为何,北宋一百余年,起义如此频繁的原因之一。

  韩桢这个做法,确实整改了一系列弊病,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,当地政府有了钱,难保不会有官吏铤而走险,上下其手。

  所以,他才会让督察处介入,配合户部审查。

  一旦发现呈交户部的数目,与当地府库账目对不上,那就有乐子了。

  “臣领命!”

  一众文武官员齐声应道。

  韩桢点点头,而后问道:“诸位还有何奏言?”

  正月初一的大朝会,文武官员不论品级,皆可启奏发言。

  这是低级官员们一次露脸的机会。

  若是把握住了,被陛下与朝中大佬们记住,往后仕途不说平步青云,起码能少走好几年弯路。

  话音刚落,人群中便站起一人:“臣有奏!”

  此人韩桢没甚印象,看他官服上的鸂鶒纹饰,显然只是个七品官儿。

  一旁的刘昌,用微不可闻的声音提醒道:“陛下,此人姓苏名迪,苏轼之孙,苏过之子,任进奏院编辑部郎中。”

  “哦。”

  韩桢微微点头。

  苏迪朗声道:“陛下心忧天下、胸怀万民,微臣提议,当重启登闻鼓!”

  吴敏赞道:“此举大善!”

  赵鼎却反对道:“不可,登闻鼓直达天听,而百姓愚昧,陛下日理万机,岂能把光阴耗费在家长里短之中?”

  有人赞同,也有人反对。

  一时间,朝堂吵成一片。

  登闻鼓!

  据说,此鼓自尧舜禹之时就已设立,乃敢谏之鼓,凡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均可挝鼓上言。

  历朝历代,皆有设立。

  不过其他朝代的登闻鼓,基本就是个摆设,流于形式,有些朝代甚至对其严防死守,生怕老百姓拿这玩意搞事情。

  比如明朝,一度将登闻鼓高悬于常人够不着的位置,还派遣一大堆锦衣卫排成人墙以阻止人们靠近。清朝更是规定甭管鼓敲得有理没理,先打三十板子,看谁还敢来扯淡?

  唯独在北宋,登闻鼓就设在宣德门外,不但可以随便敲,而且谁都能敲。

  该说不说,赵宋这一点做的比较好。

  比如京师有个百姓丢了头猪找不着,就干脆擂响登闻鼓把宋太宗赵炅给敲出来了。

  对于此事,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卷三十四·淳化四年》中有记载。

  【京畿民牟晖击登闻鼓,诉家奴失豭豚一,诏令赐千钱偿其直,因语宰相曰:‘似此细事悉诉于朕,亦为听决,大可笑也。然推此心以临天下,可以无寃民矣。】

  起初还好,没几个百姓敢去敲登闻鼓。可到了宋仁宗赵祯继位后,一切都变了,京师百姓但凡有个家长里短、邻里纠纷也不去开封府了,直接来宣德门外敲登闻鼓,再发几句牢骚解解气。

  久而久之,赵祯被敲的不厌其烦,干脆把登闻鼓给撤了。

  这就是为何要赵鼎反对。

  真要放任百姓去敲登闻鼓,那官家一天十二个时辰,甚么事儿都办不成了,光处理百姓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